一头白发,目光炯炯,脸上挂着淡然宽厚的笑容,这是记者对缪鹤贤的第一印象。随着交谈的深入,更能感受到他身上的睿智和儒雅的气质。他爱读书,爱写作,更将对家乡的热爱,倾注到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之中,并成了椒江人人尊重的文史专家。

在各行业都干得得心应手
缪鹤贤1942年生于海门一个优渥的家庭里,上有三个姐姐。他家是航海世家,祖父缪清甫年青时在葭沚黄楚卿船上帮工,后自立门户,拥有三艘大型木帆船。其中最大一艘从黄楚卿手中转手承接。抗战中,家中三艘海船全毁于战火。他的父亲为人开明,曾在东山中学读书,后又去上海深造,专攻美术专业。缪鹤贤从小就看到家里有一些藏书,如四大名著等,还有父亲喜欢的百科全景式老期刊《东方杂志》等。
父亲给缪鹤贤的一个印象,是很具有创造力。那时候的玩具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父亲给他做玩具手枪,通过反复试验,把只能打一颗“子弹”的手枪,改造成了能够连发的“机关枪”,这让小缪鹤贤很惊喜。
因为家庭的熏陶,大姐后来去了银行工作,二姐、三姐当了老师,缪鹤贤则对文艺深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初,缪鹤贤在椒江越剧团做布景工作,又参与戚继光纪念馆等地布展工作,从而涉猎更广的乡土历史文化。此后进入椒江文化馆等单位,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退休后主持《台州广告》期刊编辑和众多纪念馆、展览馆布展工作。不管哪一行,由于专注认真,他都干得得心应手。
2002年,缪鹤贤从岗位上退休下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当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带着疑问读文史
因为热爱家乡,所以爱上地方文史。
上世纪80年代,缪鹤贤接触文史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温州比台州开发得更晚,但地位却比台州更高?
“汉朝时期,章安郡管辖的范围很大,管到如今的温州、丽水等地。但后来,隋代迁郡治到临海,导致了台州的没落。临海县城所在地仅在狭窄的大田盆地和周边的河谷区域,虽有溪流通天台、仙居,但与外界隔高山,路不通畅。这和温州的以濒海港口立市恰好相反。”缪鹤贤介绍。
他认为,历史已经证明,台州的经济中心在沿海,交通要冲在椒江入海口,商贸集散随港口,安全管控靠海防。还有什么可疑虑椒江口的海之门不是台州的经济、交通中心呢?但是,隋朝的迁郡治,却让当时作为港口的椒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关注到这个问题后,他对文史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肚里有货,下笔如神
这些年,缪鹤贤陆续出版了《谋海》《海门沧桑》《椒江城乡变迁》等地方文史专著,零散的文章刊登在椒江各类文史书籍和杂志上。
缪鹤贤写作的速度很快,用他的话说是“肚里有话要讲,下笔就快”。《谋海》和《海门沧桑》各只写了半年,就完成了。
2012年,缪鹤贤返聘回地方志办公室,协助编辑《台州市椒江区志》,负责城乡建设、港口、交通等内容的编写。他一写就停不下笔,单单城乡建设中的城市变迁部分,就写了五六十万。既然写了这么多,就单独出本书吧。于是就有了最近刚出的新书《椒江城乡变迁》。
《椒江城乡变迁》一书时间跨度源起于先秦东瓯王国,止于2020年,字数长达55万字。内容系统回顾了椒江的城市建设历程及成就,还原了从古到今勤劳勇敢的椒江人民把天涨沙涂垦成万顷良田的历史进程,讲述了椒江成为台州市主城区的蜕变过程。
“希望通过回顾椒江城乡规划历史,客观认识椒江城市发展规律,助力新时代椒江城市建设发展。”缪鹤贤介绍。

做文史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做文史研究,在外人看来是枯燥的。很多时候,缪鹤贤一整天都在伏案工作,站起来的机会都不太多,耐得住寂寞,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
碰到疑问,他就翻阅资料。“以前只能翻书,现在还有网络可用,算方便了。”缪鹤贤说。地方志资料多,常年浸染在这个环境里,缪鹤贤也仿佛变成了一本移动的本地版“百科全书”。
最近捷报频传,受台州港航局委托,缪鹤贤帮忙编纂的《台州港航志》,出版社三审已经通过。椒江城乡建设、港口、交通三本书也在有条不紊地编纂中。
早些年,缪鹤贤去浙江省档案馆查资料,发现杭嘉湖、宁波、绍兴的史料存档很丰富,浙南台州、温州的存档资料少得可怜,于是他在受聘编纂《台州港口史》时决心将史料搞得扎实丰厚,让更多的资料存史。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倾力写就的《台州港口史》已有七十多万字,有望明年出版。
今年下半年,浙江省交通厅组织了全省“两史”(港口史、运河史)编纂工作会,缪鹤贤认真阅读各地带来的港口史初稿。
“宁波舟山港资料九十多万,嘉兴六七十万,台州七十多万,温州二十五万字。我们终于不是资料最少的了。”他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